配套設施不足、信息化應用水平有待提高……這是5年前不少報關員對廣東省中山口岸的印象。如今,中山市的通關環境有了質的飛躍,目前企業在中山海關的出口通關時間平均不到20分鐘, 8月份進口平均通關時間8.35小時,比2016年壓縮超5成,已達到壓縮通關時間三分之一的目標。
“現在,我們用了自報自繳的模式,只要坐在公司的電腦前登陸系統就能完成報關單申報和放行,超級方便。” 從事多年報關業務的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報關主管石紅善很能體會這5年的變化。
“自主申報,自行繳稅”是海關稅收征管方式的一項重要改革,也是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兩中心三制度”改革深入,越來越多企業適用“自報自繳”業務,中山口岸每月“自報自繳”報關單份數逐月增長。9月,全國海關實行稅單打印后置,如今企業選擇“自報自繳”,就能改變了原有的“先審核后放行”的作業模式,實現貨物放行時間提前,進一步縮短了貨物通關時間。
5年來,業務改革不停步。2012年12月1日,中山關區啟動了無紙化通關試點改革。自此,中山通關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匯總征稅、區域通關一體化、查驗單兵作業系統改革、企業“自報自繳”、稅費電子支付、全國通關一體化等系列改革相繼穩步推進,通關流程不斷“瘦身”,為中山的外貿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企業的改革獲得感不斷增強。以“一月一繳”的匯總征稅模式為例,臺耀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正常的單證10分鐘就能辦理通關手續,當天就能提取貨物。該公司的關務負責人蔡文香說:“相比于之前逐票征稅,一月一繳,既節省了人力,又減輕了公司的流動資金壓力。”據測算,因為適用“匯總征稅”模式,該公司每個月能盤活的流動資金就超過了750萬元。
佳能(中山)辦公設備有限公司每月進出口七八百個柜,業務量大,此前每天有3個報關員和1輛車專門在企業和中山港之間“跑”。該公司貿易課課長鄒萍說,去年中山監管通關信息平臺上線后,如果不需要查貨的話,報關員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貨物通關手續辦完。
為了讓企業享受更多科技創新成果,中山海關配合地方研發中山監管通關信息平臺, 2016年10月上線試運行,今年6月在中山所有碼頭“全覆蓋”。
平臺通過與碼頭作業系統對接,在海關與港口碼頭內形成通關、查驗、放行、卡口4個環節無紙化作業,縮短了貨物的留港時間,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據統計,平臺上線以來,進出口企業減少提交報關單及隨附單證近110萬份,免打印查驗通知書13447份,免人工校對紙質提運單42.4萬份;碼頭經營企業免打印紙質出閘放行條69.6萬份。
智能卡口是中山監管通關信息平臺的重要組成硬件,提到它,貨車司機小李不禁咧開了嘴,他表示,現在搬好貨后只需要在智能卡口停車刷卡,信息比對成功后立刻自動抬竿放行,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拿著一疊單子簽名蓋章。
不只是企業,海關關員也享受到了“智能通關”的便利。在中山港貨運碼頭,查驗科關員王少耘、吳敏青接到了一票查驗任務后,拿起一部“平板電腦”走向了查驗場。這部“平板電腦”就是海關的移動查驗單兵作業系統的終端。“以前,我們都要回去電腦輸入查驗結果,現在直接在平板電腦上一鍵生成,查驗時間縮短了。”王少耘說。
(何雪雁/文)
臺灣貨物出口大陸,海運清關7天完成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持續下滑金陵海關查獲3780支進口不合格牙刷海關破解改革難題助推地方經濟海鐵聯運受青睞上海海關全面啟動《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電子化代理危險品PET油墨出口報關海運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增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