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粵海關博物館熱鬧非凡,人流如織。
今年暑假,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的粵海關博物館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參觀熱”。7月以來,粵海關博物館累計接待人數超2.6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日參觀人數也連續刷新紀錄,單日最高參觀人數達1132人次。
粵海關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珠江畔,是全國海關系統的第一家行業博物館,建成于1916年,原為粵海關辦公大樓,因樓頂設有大時鐘定點報時,被廣州當地老街坊親切地稱為“大鐘樓”。近年來,粵海關博物館因其獨具特色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成為了許多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是從外地過來廣州旅游,找攻略時就發現這里是‘羊城新八景’之一‘珠江水韻’的標志性景點,沒想到還是一座博物館。”在粵海關博物館內,一位來自安徽的游客帶著小朋友興致勃勃地觀看展出的藏品,“跟‘大鐘樓’合影完,還可以帶小朋友進來逛逛,學習一些歷史文化知識,這趟旅程收獲滿滿。”
為進一步提升暑期觀眾的參觀體驗,粵海關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優化服務。除線上預約參觀之外,粵海關博物館保留了現場人工登記入館渠道,滿足中小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不同群體預約需求。同時,每天在原有的上午10點30分和下午2點30分的2場定點講解基礎上,增設4場可預約團隊講解,滿足暑期團隊預約激增需求。
“目前,粵海關博物館設有‘粵海關歷史陳列’基本陳列和‘手牽手?閱海觀樓——粵海關博物館&百企百藝融合藝術展’專題展覽。我們針對各類觀眾特點,形成適合青少年、歷史愛好者、海關關員等不同人群的5版講解詞,并在參觀路線的選擇和講解側重點上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力求實現‘因人施講’。”廣州海關教育處博物館管理科副科長王利忠介紹。
為提升博物館公益服務功能的多樣性,粵海關博物館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公益服務形式,形成了“小小講解員”“家門口的紅色學堂”“手牽手融合共創”多種公益新品牌。今年暑期,粵海關博物館主動聯系一街之隔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舉辦“隔壁的博物館”志愿講解活動,招募青少年志愿者結合自己的興趣,選取兩館展覽中的精華部分開展“接力”講解,進一步拓展志愿服務的受惠面。
來自廣州市南武中學的阮銳是第一個報名這個項目的志愿者,今年13歲的他說:“粵海關和十三行對于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意義非凡。我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廣州的歷史,對此我感到十分自豪。”
除了招募普通青少年參與志愿講解服務活動,暑假期間,廣州海關還聯合廣州市少年宮在粵海關博物館舉辦2期主題為“會說話的粵海關”的關愛特需群體融合共繪志愿服務活動,使海關歷史文化資源惠及更多群體。來自廣州市少年宮繪畫教師現場開設繪畫課程,青少年志愿者與特需青少年一對一結對幫扶,圍繞“大鐘樓”建筑元素繪制立體書,在良好的創作氛圍中,互相增進了解和友誼,引導公眾關心關愛并支持特需群體融入社會。
“粵海關博物館積極培育志愿服務品牌,推進志愿活動規范化、常態化、項目化,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架起了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梁。粵海關博物館將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致力打造公益服務項目,將展教美育與志愿服務相結合,不斷豐富內容與形式,充分發揮博物館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廣州海關教育處處長白潔表示。
今年,廣州海關在粵海關博物館舉辦的暑期志愿服務活動已持續開展4周,累計參與志愿服務202人次,提供志愿服務時長566小時。(關悅/文)
連云港海關快速驗放出口蔬菜緩解國內蔬菜滯銷難題南寧海關隸屬憑祥海關查獲涉嫌走私龍蝦一批青島海關深化“放管服”改革 讓企業省事省時省錢省心深港海關打擊跨境侵權重慶海關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進出口貨物超萬票湛江海關通過“兩岸海關電子信息交換系統”首次成功驗核ECFA項下進口貨物黃埔老港海關“錨地直提”監管總量破百萬噸廣州海關全力保障澳門市民的“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