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正式發布了《中原經濟區規劃》,將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山西5省30市3縣(區)納入中原經濟區。山東省擁有中國北方比較集中、優良的港口群落,其中青島港又是我國沿黃9省區最大的出海口。作為口岸進出口監管單位的青島海關,從監管改革入手,對西安、安徽、鄭州、石家莊等26個內陸“口岸”實行區域通關監管業務。通過推行區域通關監管模式,放大口岸集群效應。山東口岸,已成為中原崛起的出海口。
漯河雙匯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肉制品為主營項目的進出口貿易企業。負責報關業務的王經理介紹說,實行區域通關模式前,由于河南當地沒有出海口,公司需要拿著所有申報材料到青島、天津等口岸海關進行申報,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適用區域通關后,只要在河南當地海關報關,青島海關即可收到屬地海關傳輸的電子數據,確認后即可對申報貨物做放行處理,通關成本減少25%左右。
日前國務院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強調區域聯動發展,要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推動形成中原經濟建設合力。而青島海關落實總署政策推行的區域通關監管改革則完全契合了《中原經濟區規劃》的思路,它通過打破目前行政區劃和海關關區設置,合理劃分沿海和內陸海關的權責,依托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了關區間通關監管作業的整體協作配合和有機互動。相比傳統的轉關或口岸清關模式,區域通關模式更加尊重物流規律,手續更加簡便,內陸企業進口貨物在到港前即可向當地海關申報,貨到即放,出口貨物在生產線上和運輸途中即可向當地海關申報,真正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海關對物流的干預,最大限度減少了企業在內陸與口岸之間的往返奔波,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真正架起了一條“通關高速路”。據估算,企業適用區域通關后,通關時間減少2-3天,物流成本降低3成左右。換句話說,區域通關監管改革等于將山東的主要港口延伸到了內陸26個“口岸”,讓內陸企業享受到“港口就在家門口”的便利。目前隨著青島海關區域通關業務的推廣,已讓山東建立起與沿黃流域、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泛珠三角洲經濟圈的對接與合作。這一監管模式,對于進一步推動中原經濟區崛起,優化區域投資環境,提升綜合競爭實力,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2012年1-10月份,青島關區共監管區域通關“屬地申報、口岸驗放” 貨物3012萬噸,貨值61.1美元,同比分別增長77.4%和40.1%。其中,屬地申報業務監管貨運量915萬噸,貨值25億美元,同比增長267.7%、139.1%;口岸驗放監管貨運量2097萬噸,貨值36.1億美元,同比增長44.7%、8.9%。令人欣喜的數據最直觀地體現了區域通關對于內陸經濟的重要作用。
此外,為了提升區域通關模式的優勢,增強中原經濟崛起動力,青島海關還推行通關無紙化、分類通關等業務改革,設立區域通關專用窗口和閘口專用通道,優先申報、優先接單、優先驗放等,確保區域通關業務效能最大化。
(張軍樸/文)
濱州海關助企紓困解難題 推動內陸港高質量發展天津設備機械報關代理_二手機械設備進口報關審價評估南沙港危險品出口德國海運代理進口報關單錯誤應該如何改單?“雷鋒精神海關行”演繹《萬水千山總是情》滿洲里海關支持赤峰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見成效【進出口食品安全】進口食品進口商備案指南港珠澳大橋啟用3年 海關監管貨值超3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