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貨艙通風的目的何在?
共有3個目的皆是為了預防貨損與人、船、貨的安全,即:
①降濕,具體講是降低相對濕度即避免結露水或稱出汗水而某些貨物受潮霉爛、發熱自燃、加速腐敗;
②降溫,其作用與①相同;
③排除危險氣體與供給新鮮空氣,以防爆炸與中毒事故。
3.形成貨艙通風復雜化的原因何在?
貨艙通風一般能起好作用,但有時反而起到壞作用,其中一些復雜因素是岸上人員很難體會到的,例如:
①通風若能降溫降濕最好,但是有時降了濕就升溫,或降了溫就提高濕度;而一般貨物皆怕溫怕濕,好在大多數是怕濕不太怕熱,但過份熱了也不行,在不能兼顧時只能先降濕了,加上不少貨物受濕后更會發熱,故更要考慮先降濕。只有少數貨物怕熱不怕濕,可一面通風降溫,甚至一面用水噴澆降溫。故對不同性質的貨物與不同氣候、氣象的航區、港口在通風上應有不同的對待,這就是復雜性的原因之一。
②貨艙內各處有不同的溫度,非但相互影響而且受不同因素而各自升降。如氣溫隨通風時艙外氣溫與艙內貨物散發或吸收的熱量而變化;貨物表層溫度隨裝港的氣溫、溫度、貨物特性與其含水量而變化;船殼板溫度隨海水溫度而變化;甲板溫度隨氣溫、日曬、上浪、下雪、結冰而變化;艙壁與艙底板的溫度中,與燃油艙相鄰者受油溫而變化,與機艙相隔者受機艙溫度而變化。故當暖濕空氣進入艙內時,艙內有的地方凝結露水,有的地方不凝結,有先有后。這就是復雜性的原因之二。
③理論上貨艙通風相當于兩團不同溫濕的空氣互換場所,但實際上通風過程決非那么簡單,低溫干燥的艙外空氣進入艙內將艙內高溫高濕空氣擠出艙外,原是件大好事,但若進入過快過猛,兩團不同溫濕的空氣狹路相逢,則附近場所反而會凝結水珠,好事變成了壞事,這就是復雜性的原因之三。總之一般怕潮的貨物當艙外空氣的露點溫度低于貨物表面溫度時才需通風,也是通風的基本條件。
海運集裝箱的選擇技巧海關設“特區”助廈門繪畫出口小火機 大隱患——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關查獲80萬個未申報打火機空運動物手續有什么(一)航空貨運知識匯總(五)中蒙農產品出口“綠色通道”累計出口果蔬36.4萬噸黃勝強出席《國家口岸查驗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編制工作中期座談會二手大型機械進口清關的流程等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