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跡山,位于浙江舟山市嵊泗縣泗礁島西南約1.5公里,位置雖偏,卻是我國南北航運線和長江黃金水道的t型交叉點。黨的十六大以來,在海關等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馬跡山從十年前的荒涼小島,發展成為我國距離長江口最近的大型礦石中轉基地,已建成卸船、裝船泊位5個,年設計吞吐量達5000萬噸,多次接靠當今世界噸位最大的散裝貨輪“博格斯坦”號,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最大礦石中轉港。
賽浦路斯籍的“阿瑞紹薩”輪是馬跡山港啟動后迎來的第一個“客人”。“那時,因為業務剛剛啟動,還沒設立海關機構。每次有外輪靠泊、卸貨、中轉,海關關員都要坐近半天的交通船,從舟山本島趕往嵊泗島,再輾轉到馬跡山港進行查驗、監管、放行,直到外輪駛離才能返回舟山本島。一來一回就要耗上幾天。”馬跡山港港區主任許映明回憶那段歲月,滿是辛酸。“2002年,港區總共才靠泊外輪33艘,累計進口鐵礦砂500余萬噸。”
作為寶鋼三期工程的重要配套項目,馬跡山港主要承擔寶鋼進口鐵礦石中轉業務。隨著進出口業務的不斷擴大,2005年6月8日,舟山海關駐嵊泗辦事處正式開辦業務。“海關機構的增設,標志著舟山口岸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時任辦事處主任、現任舟山海關副關長俞永谷說。
針對馬跡山港飛速發展等特點,嵊泗辦事處設立之初就推出了“預約通關”和“提前報關”兩項服務舉措。那一年,僅有 7 名海關關員的嵊泗辦事處累計監管進出境貨物1200多萬噸。
同時,海關結合企業的需求,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寶鋼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及時了解通關需求,運用高科技手段提高通關效率,實施提前報關等便捷通關模式,不斷完善適合馬跡山港的通關監管服務。“2007年,我們首次建成了覆蓋整個港區的遠程監控系統,對港區實現了數據聯網和實時遠程視頻監控,大大提高了海關監管效率。”俞永谷介紹。今年8月,“海葵”、“布拉萬”、“天秤”等臺風頻繁光臨東海,不僅給浙江沿海帶來狂風暴雨,也給正常的進出口秩序“添了亂”。受臺風影響,從8月10日至26日,馬跡山港區累計有30多艘貨輪滯留錨地,150萬噸鐵礦砂面臨著無法如期運到下一港的風險。“船舶進出港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難以預測,我們必須要和老天爺搶時間,通過遠程監控與現場查驗并行的手段,隨時驗放貨物,有效緩解了臺風天氣帶來的排港混亂。”嵊泗辦事處業務科副科長陸俊臻說:“借助遠程監控系統,15天時間我們見縫插針地驗放了150萬噸鐵礦砂,基本上是過去一個月的監管量。”
在海關多項舉措的幫助和配合下,港區作業記錄屢屢被刷新:2011年夏天,巴拿馬籍“寶鋼精神”輪靠泊港口,恰逢超強臺風“梅花”即將到來,海關關員頂著狂風暴雨到碼頭為輪船辦理加急通關手續,保證港區搶在“梅花”前完成了整輪貨物的安全接卸。10136噸每小時的貨物接卸速度,刷新了當時的國內記錄。“十年來,我們的平均通關時間已壓縮到1.5個小時以內,港區中轉作業效率已全國領先。”許映明自豪地說。
許映明的信心來自海關長期以來的優質服務。據測算,十年來,海關快速便捷的通關措施,已累計為進出境船舶省下3億多美元的滯港費。“海關高效的服務成為碼頭吸引這些企業前來的一張‘金名片’,在馬跡山口岸開展鐵礦砂中轉業務的鋼鐵企業已經由最初的1家增加到如今的20多家。”提起海關,許映明贊不絕口。
科學的監管方案、高效的服務和熱忱的態度,海關見證了馬跡山港由小到大的變化,也成就了馬跡山港的高速發展。開港十年來,馬跡山港進出外籍船舶達到3924艘次,累計吞吐鐵礦石3.99億噸,已成為舟山大宗散貨中轉、國際物流發展的重要引擎。許映明說:“目前馬跡山港一個月的吞吐量就超過了2002年全年的總和。下一步,我們將在海關的支持下,努力把馬跡山港從礦石的中轉碼頭建設成為礦石的集散中心,實現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的發展。”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浙江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積極發揮海關職能作用,大力推進舟山國際物流島建設。”舟山海關關長傅敏說。
(張娜、范磊/文)
廣州進出口報關公司湛江海關助力企業拓展“一帶一路”遠洋捕撈項目進口德國采棉機報關一站式服務請勿帶“它”回家日化用品東莞進口清關流程是這樣的!汕頭海關重拳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上海進口連接器芯片清關高溫下的海關“清涼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