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牛”是中國五大黃牛品種之一,早在漢代就有肉質“細嫩、具紋、烙餅牛羹,膏脂潤香”的記載。天水市武山縣,以獨特的氣候環境孕育了肉質鮮嫩的“秦川牛”,卻一直掛著“國家級貧困縣”的標牌。如何將優質的天水“秦川牛”變為農牧民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一直是縈繞在天水海關全體人員心頭的一個難題。
經過3年多的產業摸底幫扶,2018年5月28日,天水市武山縣16頭“秦川牛”首次“出海”,輸往香港地區,難題終于破解。截至目前,天水“秦川牛”實現供港745頭,產值1728萬元,帶動周邊600余戶農戶分散養殖、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帶動農戶年增收約1萬元,有效促進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早研判:摸清產業發展脈絡
“那段時間,我們一有時間就去武山縣,跟企業、農戶面對面交流,了解秦川牛這些年來的發展現狀。回來后,就查閱各種資料,研究比對國內近3年供港澳活牛數據,找差距,找突破口。”天水海關副關長劉永強介紹。
在詳細了解了天水“秦川牛”發展情況后,天水海關更加堅定了通過產業幫扶帶動武山縣脫貧致富的信心。
“我們邀請海關總署動植司相關領導和蘭州海關動植食處工作人員,共同前往武山縣調研。這次聯合調研,為扶持秦川牛產業發展開了個好頭。”劉永強說。
調研結束后,蘭州海關與武山縣人民政府聯合制定《蘭州海關關于幫扶武山縣發展外向型經濟工作方案》,共同扶持“秦川牛”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天水海關積極對接天水農牧部門,達成雙方合作意向,就供港活牛疫病疫情管控、獸藥使用及殘留監測等開展交流合作,合力保障產業良性發展。
嚴監管:保障香港地區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供港食品安全事關香港地區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天水海關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的全鏈條監管模式,完善活動物監管體制,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增強質量控制能力和競爭力。2018年以來,天水海關先后赴企業開展政策宣講20余次,送標準、送技術上門,協助企業嚴格按照供港澳活牛衛生防疫標準完成基礎設施改造,完善動物衛生防疫、耳牌管理等相關制度。
“打鐵還需自身硬”。天水海關還派專人赴陜西寶雞開展供港活牛檢驗檢疫等業務學習,提升業務能力,有效指導企業取得供港澳活牛育肥場資質,確保了活牛供港業務的順利開展。
為規范養殖源頭把關,筑牢第一道防線,天水海關組織外貿法規標準、動物檢疫等方面培訓3次,培訓備案駐場獸醫1人,提升企業質量責任意識,提高企業疫病疫情防控能力。同時,結合日常和雙隨機監管將風險監控工作做在前面,通過對育肥場飼料、水源、疫苗使用和疫病防治等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及每季度抽取肝臟、尿液,對獸藥殘留情況等進行監測,先后對牛肝臟、尿液等9個樣品53個項目進行了檢測,做到了源頭防控有措施,產品質量有保障。
優服務:著力提高通關效率
“以前我們總是擔心活牛裝車后等待通關放行出具證書的時間太長增加長途運輸成本,現在提前申報可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 武山通濟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由衷地為便利化通關模式點贊。
活牛育肥場選址對周邊環境要求較高,該企業地處偏遠,距離天水海關130余公里,且路途坎坷,往返天水市區頗多不便。天水海關在深入分析香港地區警示通報、香港近一年來風險監控數據以及日常檢疫監管情況的基礎上,結合供港活動物檢疫風險高,監管嚴,運輸時間緊的特點,因企施策,對企業實行動態管理,讓信息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路,將臨床檢驗前移,實行提前申報檢驗、證隨貨走的快速放行模式,供港活牛放行時間由2天縮減至4小時,大幅降低了企業通關時間。
同時,天水海關還施行無紙化查檢作業,檢驗人員在查驗現場對耳號加施、臨床檢驗結果、監管手冊填寫等情況進行確認并錄入無紙化查驗系統后直接提交查檢數據至主干系統,后續人員即可完成通關放行、證書擬制等工作,無縫對接,快速應對,保障供港活牛快速通關。
(魏珊珊、楊曉琴/文)
上海進口床上用品報關海關助力空中“絲綢之路”再添新線中山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作一周年 交出滿意“成績單”廣西欽州報關行哪家好?拱北海關一日查獲違規攜帶港幣272萬元前三季度江蘇省外貿進出口增四成以規范促效率——寧波海關切實加強報關單申報規范水平國際海運提貨放貨有那幾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