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類能傳播30多種疾病,是口岸病媒生物監測的重點,每年的5月和9月是大沙鼠的兩個繁育高峰期,我們要抓緊時間在這兩個月開展病媒生物監測工作。”5月的阿拉山口口岸,一邊是烈日驕陽炙烤著大地,一邊是狂風肆虐席卷著大地,烏魯木齊海關所屬阿拉山口海關病媒生物監測小分隊組長張杰一邊放置捕鼠夾,一邊向小組成員羅豪叮囑道。
長時間在野外和實驗室作業,常年與極端天氣相伴,病媒生物監測工作充滿挑戰。“要注意根據鼠洞口是否有新鮮鼠糞、新鮮雜草等特征來辨別是否為新鼠洞,選擇這些新鼠洞放置鼠夾,放完鼠夾后記得用石頭把周邊洞口封住,這樣老鼠只能從被我們設了陷阱的洞口回家,那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捕獲率。”隊員們日復一日的與鼠“杰瑞”打著交道。
僅僅半個月,阿拉山口海關病媒生物監測小分隊已在阿拉山口口岸周邊城郊結合部、荒漠公路兩側、山谷等生境區域,布放鼠夾400個,捕獲大沙鼠12只、虎鼬1只,高強度的病媒生物監測工作讓隊員們落下了“職業病”,但依舊日復一日起早貪黑地堅守在崗位上。
“線上捕捉”+“線下檢測”,烏魯木齊海關媒介生物監測工作實現監測一線到實驗室檢測的“無縫對接”。王振寶是烏魯木齊海關所屬伊寧海關技術中心專業技術骨干,他從事病媒生物監測工作已有幾十個年頭,實驗室就是他的戰場, 12份肺臟樣品、13份肝臟樣品、13份脾臟樣品、1份鼠血清樣品,這是他和小伙伴們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務,他們利用專業所長,開展實驗室鑒定和檢測,為口岸一線監測人員提供堅實的盾牌,指導他們更加嚴謹、科學地做好個人防護及樣本采集。
不管是高溫炎熱、風沙肆虐的邊境口岸,還是伏案解剖的技術中心實驗室,病媒生物監測的關員們永遠是一道“忙碌的”風景線,他們每天身穿防護服,奔波在野外和實驗室之間,每天和蚊蟲鼠蟻為伴,尋找新鼠洞、設置鼠夾、做好標記和記錄,在高溫炎熱的周邊山區、鐵路換裝作業區、進出口貨物倉庫等區域,每次放置上百個鼠夾。每天要趕在太陽升起前,將前一天放置的捕鼠夾收回,一旦有捕獲必須詳細做好記錄,現場開展采血、采樣等工作,回到實驗室做后續的檢測工作。哪怕汗水模糊了護目鏡,皮膚被防護服中的汗水浸泡,也要確保病媒生物監測“零死角”,工作做到“零差錯”。
“他們”是無數平凡關員的剪影,“他們”日復一日地堅守,及時掌握口岸及周邊范圍可能攜帶和傳播傳染病的病媒生物情況,堅決防止病媒生物及其傳播的傳染病經國境口岸傳入傳出,科學預警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他們”為遼闊的新疆邊境口岸筑起了一道防護墻。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境內自然疫源地分布廣泛,陸路口岸所在的邊境地區多為我國與中亞國家自然疫源地交合或毗鄰地。烏魯木齊海關作為守衛新疆口岸衛生安全的“國門衛士”,不斷加強病媒生物監測,多舉措織密國門安全防護網絡,每年組織各隸屬海關開展4次醫學媒介生物本底調查,其中以鼠類媒介監測和病媒體檢測為主。2016年至今,新疆各口岸共開展鼠類監測877次,有效投放鼠夾、鼠籠等器械184026個(次),共捕獲鼠5目10科18屬22種2215只,其中優勢種為小家鼠、大沙鼠和紅尾沙鼠,分別占比25.64%、15.62%和12.84%。檢出鼠體寄生蚤3110匹,螨442只,蜱253只。采集鼠類樣品1739份送實驗室開展鼠疫耶爾森菌、漢坦病毒、伯氏疏螺旋體、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等病原體檢測。2019年烏魯木齊所屬阿勒泰海關在紅山嘴口岸監測到鼢鼠,為新疆口岸首次發現。
此外,對進出境交通工具開展醫學媒介生物監測和控制,及時發現輸入型媒介生物,進一步保障國境口岸和交通工作及貨物的衛生、安全,促進外貿發展。在做好監測工作掌握資料后,加強與地方防控部門的聯防聯控,及時提出防治預警建議,比如進一步控制媒介密度,改善口岸衛生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等。制定鼠疫防控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應急處置演練,強化國門一線工作人員應急處置能力,全力保障國門安全。
烏魯木齊海關病媒生物監測的關員們恪守本職、堅守平凡,他們常年與風沙相伴,與“杰瑞”斗智斗勇,他們是筑牢口岸檢疫防線的國門衛士,更是屹立于邊疆大地上守衛祖國人民安全健康的“胡楊林”。
(楊逸萌 黃標/文)
成都海關今年首次驗放大熊貓上海進口實木板報關公司進口文物清關的手續資料有哪些?來看看香港轉口產地證代理重慶首個海關緝私分局正式成立海洋運輸中貨損預防概述(五)寧波海關所屬北侖海關快速驗放6.5萬噸大豆大鵬海關退運未報檢進口危險化學品25.29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