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70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已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
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與跨境貿易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息息相關。日前,上海外高橋四期碼頭完成了首票國際中轉集拼實貨試點業務。規模化運作后,將有利于國際采購、分撥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務向上海港集聚,推進上海港向港口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轉變。
“相較原先繞道中轉港相比,如果依托上海港進行國際中轉集拼,上海乃至長三角區域的物流、進出口企業可以大幅節省轉運時間和成本。”上港物流拼箱服務(上海)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上海海關積極推動中轉集拼業務試點,探索設立國際中轉集拼中心,試點研究應用安全智能鎖、電子圍欄等技術,打造物聯平臺,實現企業倉庫管理系統與海關系統聯網,應用高清監控系統對中轉集拼作業區域實施全程可視化管理,為中轉集拼業務試點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監管服務。
當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正從“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邁進。作為長江水道最重要的港口,上海承擔了絕大多數長江經濟帶外貿貨物中轉業務,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相互連接的江海聯運重要節點。2021年,上海海關與南京海關、合肥海關、杭州海關等長三角直屬海關拓展“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模式,將其他港口作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實施“聯動接卸、視同一港”整體監管,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目前,洋山已經與江蘇太倉港、安徽蕪湖港、浙江獨山港和安吉港等形成了常態化聯動接卸工作模式,實現分批次推廣到長三角蘇浙皖三省的目標。未來還將按計劃推廣到大豐、蘇州高新、張家港、揚州等沿江沿海港口。
據統計,洋山-蕪湖港“聯動接卸”模式全程運輸時間平均約48小時,相較于其他模式節省近一半時間。據貨主測算,相較于傳統的水水中轉模式,“聯動接卸”模式出口每標箱可節約物流成本400元,進口每標箱可節約200元,企業得以享受實實在在的紅利。2021年,通過聯動接卸模式共完成出口27.1萬標箱,進口2.2萬標箱,上海港的航運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
上海海關將積極參與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等改革工作,發揮海關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作用,著力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陳煒/文)
番禺海關點滴匯織愛心“互聯網”快速驗放光刻膠 海關力保芯片產業供應鏈穩定海關AEO認證為雄安新區發展再添活力上海進口中藥材清關公司西九龍站海關查獲旅客攜帶二類精神藥品1344粒入境案【脫貧攻堅】當好“駐村書記” 樂山海關精準扶貧顯成效世界海關組織汕頭保稅物流中心成為汕頭外貿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