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從手工登記紙質手冊到計算機管理、聯網監管、無紙化通關,汕頭海關不斷升級監管方式,優化通關環境,促使轄區的加工貿易企業實現發展巨變。2009年汕頭關區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40.7億美元,是30前的100多倍。
手寫登記呵護加工貿易“蹣跚學步”
1978年,加工貿易產業在國內剛剛出現,汕頭海關也很快就迎來了第一份來料加工監管任務:廣東省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和汕頭鐘表元件廠共同對外簽約,承接香港華慧有限公司提供的全套電子手表零件的來料加工業務,港商同時提供了一條裝配生產線。到1979年,在汕頭海關備案的此類合同達到337項,其中來料加工333項,補償貿易4項,貿易金額2663萬美元。
當時海關對加工貿易的管理還是純手工作業,企業申請進口什么料件,出口多少成品,全都靠手寫登記。1982年海關統一核發了《加工裝配和中小型補償貿易進出口貨物登記手冊》,但也都要手工登記內容。加工貿易紙質手冊一直沿用了20多年,直到2008年7月1日汕頭關區全面推廣加工貿易電子手冊,才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國家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業務量與日俱增,手工登記和核銷的工作量非常大,海關退休老干部洪振烈回憶說:“當時每天一上班就是埋頭苦干,外面排了長長的隊伍,很多都是來自揭陽、普寧等外地的企業,以前交通不發達,路不好走,為了方便他們可以盡早趕路回去,我們都是加班加點為企業辦手冊。”
計算機管理助加工貿易“一路小跑”
從1978年10月至1985年9月,在汕頭海關注冊登記的企業累計達到2022家,簽訂加工合同9604份,凈收入工繳費11607萬美元,就業人數12.65萬人,加工貿易已成為當時汕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重要支柱產業。
隨著業務量的進一步與日俱增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管理開始正式成為海關管理的重要手段。洪振烈說:“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真是突飛猛進,海關采用計算機管理等科學管理技術,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93年9月21日,h883系統正式在全國海關推廣運行,標志著海關管理手段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系統實現了報關行、企業管理、保稅業務及通關等各環節的聯網和數據共享,海關人員通過系統就可以實時查詢到轄區內企業的進出口及庫存等情況,更好地掌握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動態。
聯網監管助推加工貿易實現騰飛
進入90年代之后,汕頭加工貿易產品囊括了服裝、毛織、塑料、食品、電子、陶瓷、鞋業等各個領域的產品,其中不乏耐克、花花公子、任天堂等國際知名品牌。“汕頭產品”以傲人的姿態走入國際市場。而此時,昔日的家庭小作坊逐漸發展壯大,不少大型外資企業在汕頭投資落戶,一些大型it企業進口的料件品種繁多,有時多達數千種,成品也是形態各異,單純依靠紙質手冊管理,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有的企業一年下來要備案幾百本手冊。為了適應企業“訂單網絡化、物流全球化、生產零庫存”的現代經營形式的需要,海關“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和電子化手冊管理新模式應運而生,揭開了汕頭海關加工貿易管理的新篇章。
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傳輸技術,外經貿、汕頭海關通過聯機查詢就可以實時掌握企業進出、投產、工藝損耗、庫存等數據,實現對企業加工貿易業務的全過程動態監控的管理模式。汕特華建電子有限公司是汕頭第一家實現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的試點企業。公司通關課的詹席廣課長說,作為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公司,他們時刻面臨著即時生產、零庫存的挑戰。汕頭海關實施聯網監管后,這一切都不需要擔心了,聯網監管手續的簡便和時效的提高讓他們完全沒有后顧之憂,企業在聯網監管中能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和快速反應機制,國外客商對該公司的信心加強了,訂單投入相應增加。
全面電子化揭開加工貿易發展新篇章
2008年7月1日,汕頭海關全面停止紙質手冊的備案,全面推廣電子化手冊,實現“電子申報、網上備案、無紙通關、無紙報核”,在轄區內率先終結了加工貿易手冊的“紙本時代”。汕頭市粵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倭說:“現在我們足不出戶,在公司上網就可以辦理海關加工貿易業務,海關的業務改革大大方便了企業。”實施電子化手冊后,海關對企業提交的備案申請通過電子審核的方式提供7×24小時的全天侯、零距離在線服務。企業可以及時了解到合同是否通過了海關的審核,能夠在第一時間清楚退單原因并做出及時修改。在核銷環節,由于實施了計算機自動核算,核銷的成功率和審批速度大大提高。
汕頭海關加工貿易管理處江少川副處長表示,海關推行電子手冊,是為了合理配置監管資源,優化監管效能,最大限度地方便貿易守法企業,提高手冊項下商品進出口通關速度,降低企業的通關成本,實現海關有效監管和企業高效通關的有機統一。(謝燕虹)
世界著名港口名稱簡稱(二)東莞清關代理公司推薦哪家公司比較好_廣東東莞清關公司臺灣海運進出口貨運物流的【秘密】流程!從越南進口生漆在廣州港進口清關查驗手續怎么辦理?南沙港危險品出口越南海運流程清明假期廣州海關查獲兩宗人體藏毒案假名牌帽子國門前被拿下外貿物流操作流程